IIGF观点 | 我国养老金融的形势分析和创新路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更需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银发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长期战略安排。“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章节,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调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并作出具体部署。本文将从我国当前养老金融的形势分析,“十四五”规划中的养老金融政策分析、目标分析、创新路径,以及发挥金融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对策建议五部分展开阐述,希望对养老金融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我国当前养老金融的形势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颁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定义,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活动,中国养老产业可以分为养老地产、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用品四大类。中国目前推行“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而中国当前的养老模式还未达到“9073”模式,当前中国居家养老占市场份额96%、社区养老占3%、机构养老占1%,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社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市场份额。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价格不惠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7.4万亿元,相比2019年提升7.25%,预计在2022年中国养老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0万亿元。而关于社保基金,2020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额3786.60亿元,较2019年的2917.18亿元增长近30%,且2020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15.84%,高于2019年14.06%的投资收益率,也超过2020年上证指数涨幅(13.87%),创下了2010年以来新高。(如图1所示)
图1 2012-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一)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养老地产是指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推出的能够满足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身体照护和精神照护需要以及社会活动需要,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把房地产与健康医疗服务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房地产产品,如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等。(如图2所示)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空置率过高、融资及投资运营成本高以及低档和高档养老机构两极分化等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四个经济圈,养老地产项目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养老地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养老地产项目空置率大于40%,川渝地区空置率达47.5%,而养老地产项目空置率一般控制在15%-25%之间才能够盈利,因此这一状况造成了大部分养老地产项目的亏损。对于养老地产的融资,国内对ABS和REITs利用率不足,大部分养老地产项目仍旧受制于高价的土地以及招拍挂的主供应方式,这导致养老地产项目定价过高,从而造成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当前,中国养老地产项目存在低端质量堪忧,而高端收费过高,物美价廉的公共养老地产资源有限的矛盾。
图2 中国养老地产产业布局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养老金融(Aging finance)是指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综合,其涵盖国家政策、金融机构、相关投资机构、相关企业及各类养老机构和组织等所进行的一切金融活动,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关于养老金,2020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高达15.84%,其中委托投资资产占社保基金资产总额65.28%。对于养老服务金融,自2018年9月13日首只养老目标基金FOF成立至2021年9月6日,公募行业共成立养老目标基金130只。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也进行了各种创新,构建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0年底,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共有127户家庭187位老人参保,保险公司已累计发放养老金1489万元。而对于养老产业金融,当前主要是以PPP、产业专项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主。另外,国家发改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来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的现实问题,中国对于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当前主要的养老服务需求包括医疗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需求和家政服务需求。如表1所示,近四年来中国养老服务机构及床位供给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6月份,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到了22万个,养老机构床位共790多万张,预计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约为31.9张,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及养老床位缺口较大的问题。
表1 2016-2019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及床位供给情况
(四)中国养老用品发展现状
养老用品主要包括保健食品、老年服饰、日用辅助用品、养老照护用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等多种产品。2019年12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测算,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将达100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但目前,中国养老用品发展仍存在产品种类匮乏、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且存在高科技产品、无障碍设备、生活自助类产品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该类产品呈现空白。
二、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养老金融政策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人口老龄化是“十四五”以至往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促进养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部关于“十四五”时期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最为主要的政策依据如下。
(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养老产业要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对于养老金体系的构建,要健全基本养老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对于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失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三步走”阶段性目标:(1)到2022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2)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3)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规划》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全面部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规划》的发布指明了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路线,并确定了我国要建立“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鼓励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
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民发〔2019〕8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关于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1)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2)繁荣老年用品市场;(3)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4)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5)提高老年人消费支付能力;(6)优化养老服务营商和消费环境。《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养老+金融”行动,发挥商业保险保障作用等,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6月17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及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21〕895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指出三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一是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新建或改建养老服务机构;三是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其中,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要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社区、医养、旅居、培疗转型养老”四类项目。另外,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引进金融机构降低企业成本”的创新机制,方案中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养老企业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充分发挥“投贷债租证”协同作用,对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鼓励针对性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三、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养老金融目标分析
“十四五”时期,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此,国家和各地区所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从多个方面提供了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国家层面养老产业发展目标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关于养老产业的三个项目,分别是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养老机构服务提升,确立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而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对社区养老、农村养老、机构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养老消费新业态、养老消费支付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养老产业的发展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国家“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编制
(二)各省市层面养老产业发展目标
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层面的重点之一,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养老产业的总领政策方针,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部分内容摘录汇总如表3所示。
表3 各省“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编制
四、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养老金融创新路径
根据关于“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前瞻性、规划性政策文件的整理,进一步发现医养结合、普惠养老和智慧养老是中国“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以及养老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具体如下。
(一)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即是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病和养生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就是要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照料”的闭环式服务链,使老年人既能够享受到降低和化解医疗风险层面的服务,也能够享受到满足生理心理需求层面的服务。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2017-2021年医养结合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且2021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1603亿元。对于居家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更多采取医护上门和居家养老智能产品等方式;对于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主要是家门口的托养和康复理疗;对于机构养老模式,则更多是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源,转型为医养结合的服务机构。但当前医养结合的发展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在供给层面医养结合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优质养老医护人员的短缺;二是需求层面面临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购买力不足,且医养服务报销体系尚未完整构建起来;三是养老服务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存在困难,可能造成重大数据泄露问题。
(二)普惠养老
国家关于“十四五”时期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例如,2019年9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普惠养老行动重点在于推动解决城市养老服务需求中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买不安的四种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目标是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普惠养老重点支持的项目有:(1)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2)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3)同时包含以上两类内容的体系化养老服务项目建设;(4)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国家鼓励发展养老普惠金融,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服务项目提供优惠的利率贷款支持,推动实质性解决养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通过开发运用智能硬件与软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发展,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优化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2020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4.8万亿元。在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吸引了诸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逐步介入,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小米、京东、58同城、饿了么等)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发出各类助老、适老的应用场景。传统制造企业(如中兴、海尔、美的等)和大型险企(如平安、人寿、泰康等)以及一些医疗健康企业也涉足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但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合理分配的发展模式以及协同机制的问题,且智慧养老产品价格高昂使得大多数老年人无法享受,同时,现实中智慧养老产品的功能可能与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等多种问题都制约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五、“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对策建议
养老产业发展中逃不出“钱”的困境,而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能为养老产业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更低的融资成本、更优的资金质量。与此同时,鼓励养老与金融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推动中国金融与实体产业对接、金融市场发展转型升级、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即发挥金融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对养老产业的投入,鼓励利用养老产业引导基金、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养老产业金融工具来突破产业的资金短缺瓶颈。具体拟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养老金政策体系
完善二、三支柱的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发挥金融行业对于养老金体系“第三支柱”的支持,继续推动个税递延型保险产品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反向住房抵押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并且要培育积极的养老金投资理念,改革基本养老金的委托模式,放开年金制度的个人选择权,从而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加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金融机构也应该根据客户群体的细分化,而设计不同的养老金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科学化和定制化的投资建议。社保基金是资本市场的“活水”,社保基金在近几年一直在提升股票权益市场的投资比重,带来较高的投资,促进市场的活跃度。因此,应该推动建立稳定的全国社保基金注入补充机制,探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其积累性养老金,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二)加大养老地产的融资力度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养老地产市场的投入,鼓励房企、保险、医疗结构等强强联合,布局养老地产产业,为养老地产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2020年12月,中国人寿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大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专注于养老地产产业领域投资。另外,鼓励利用REITs、ABS等重要融资手段来为中国养老地产企业提供大额、低廉的资金支持。
(三)提高养老金融服务水平
鼓励商业银行、保险行业、基金、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充分发挥“投贷债租证”协同作用。鼓励商业银行为健康的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更加便捷和便宜的贷款支持,创新养老理财产品;支持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并不断寻求更加适应国情的基金下滑曲线设计方案;推动保险业对“银发经济”价值的挖掘,针对养老产业中不同的需求创新出适合的险种,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品质的养老金融服务。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优化,创造更加精准化、科学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能够为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提供更加动态化、深度化的研究。
(四)创新“十四五”期间养老金融模式
利用REITs、融资租赁、养老产业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养老地产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项目开启金融绿色通道,促使保险公司完善长期护理险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金融服务;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持续推动产品、渠道、服务的创新,鼓励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对智慧养老产业提供利率优惠,鼓励利用融资租赁来解决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对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时代新阶段,推动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
(本文根据《2021养老金融报告(规划前瞻专题)摘要》改编)
作者:
王潇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生,健康金融课题组(案例库)助理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健康金融课题组(案例库)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白璟